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制度的属性与现状
2019/04/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我国当前司法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指在坚持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前提下,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以法院审判为中心,对于关涉被告人刑事责任认定和人权保障,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深入研究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有利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好促进司法公正。




取保候审制度的属性

我国目前的刑事强制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羁押性强制措施,包括拘留和逮捕;另一类为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即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现有的羁押性强制措施中最典型也是最严厉的莫过于逮捕,因为拘留的法定时间较短,故审前羁押主要由逮捕完成,拘留往往是逮捕的前置程序。在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中,拘传由于法定时间较短,从时间要素上对侦查不能起到决定性帮助作用;而监视居住的运用并不多见,且在办理职务犯罪等有关案件中有变相羁押之趋势。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的强制属性似乎不容置疑。这表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且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等方面。但是,作为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取保候审的使用,可以从最大限度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由权,其强制属性显然比之拘留、逮捕又有明显不同。取保候审是否应定位为刑事强制措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存在时,探讨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享有在符合法定条件时获得取保候审似乎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同时亦隐含了自证其罪的前提。因此,重新对取保候审进行制度定位将成为完善或改造取保候审制度的前提。




取保候审制度的现状

我国目前取保候审实施现状,取保候审权利实现有赖制度支持,其权利实现的基础条件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从程序权利演化为实体权利;2.司法自由裁量权应受到限制;3.社会支持机构提供相应支持。目前的取保候审具有权利的表现形式,但只是一项程序性权利,即申请权。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分别规定"被羁押的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律师有权申请取保候审,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并且提出了保证人或者交纳了保证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同意""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委托的律师申请取保候审,经审查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经检察长决定,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


由于刑事诉讼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在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时,获得取保候审是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法定权利,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虽被赋予了取保候审的申请权,但法定申请权的实现通常会遇到障碍。我国的取保候审有必要从现阶段的程序性权利转化为实体权利。值得我们注意并需要加以完善的是,权利的表现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提出申请权、律师帮助权、告知理由的知情权、司法救济权。其中,司法救济权制度的精准设计应当是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关键环节。



网站地图